包了浆的梭子在斑斓的线条间穿梭,纵丝为经,横丝为纬,经静而纬动,经正而后纬成,织就了景迈大寨傣族五彩的服饰。
自然作的立体生态圈,构建出山系的大地经纬,如同景迈山上的傣锦。景迈山是茶的故乡,经定乾坤,纬正方圆。
当千年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从“经纬”中醒来,自然草木演替,水流盘曲花落,繁衍生息。
一条条经线、纬线,自然图腾镌刻出大地基因和各民族之间和和美美的祥和之境,随着景迈山水,一直流淌至今。
在中国·云南的景迈山, 大自然的笔触蘸到了山川河流。于是,山、茶、林、人在花开间更加肆意起来!
景迈山·冬樱花
人们赞美它:是被天地青睐的地方。 在一片祥和之境,少数民族与自然共生依存;人们向往的,是它多元自由而洒脱包容;花似锦,林似缎,茶入了心。
景迈山·云海
那些古老文明的兴衰悲喜,民族之间的荣与融,千年茶树的净与静,都随着季风洋流在时间的长河里奔走。
遥远的繁星,化作了景迈山上一座座文明的丰碑。
天地经纬·山川之秀
「这里是大地的景观,是风吹出来的皱褶。扭转的曲线,造就了它的山川肌理。横断山脉川流而过,这里的风光处于另一种时域之中,它被风和时间打磨,呈现磅礴而缥缈的力量感。澜沧江流域,这里是茶树的避难所。」
连绵青山
景迈山,北纬22°,同一纬度穿过的国家有美国、墨西哥、印度等。
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量物种灭绝,而地处北回归线地带的澜沧江流域的茶组植物得以孑遗幸存。加上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这里成为了茶树的故乡。
景迈山·森林与茶林
这里,平均海拔 1400 米,最高海拔 1662 米,最低海拔南朗河谷 1100 米。
景迈山地形示意图
相传,古滇国的濮人受挤压南迁,布朗族先民巴朗部落王子哎冷,在南迁途中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用它拯救了族民,因而把茶看作是天神布施给布朗族的神树。
布朗族地方史籍《拎孟本孟》(傣语,意为记录历史的书)中也记载:千余年前,布朗族首领帕哎冷率部迁徙到芒景,并带领族人在森林中开始栽培驯化茶树,逐渐形成了保存至今的千年古茶林。
景迈山·古茶林
景迈山北麓分布有景迈、勐本、芒埂三个傣族村寨;西北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糯岗山,糯岗傣族村寨位于糯岗山下的盆地内。
景迈山·傣族村寨
其西麓分布有芒景上下寨、芒洪、翁基、翁洼等五个布朗族村寨。其中东部以南朗河为界,南部、西南部则以乡镇边界和山脊线为界,西北以最高的山脊为线。
景迈山·布朗族村寨
景迈山世居民族特别注重古茶林周边森林的保护。
在早期刀耕火种的轮歇农业时代,便懂得尊重森林自然生长周期,用民俗方法确定森林中垦荒的方向和面积,任何人不能自行开发。同时指定明确的起房盖屋专用林,不能随意砍伐林木。
阳光穿过密林
5片完整的古茶林、古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森林。
“这些,都是当地世居民族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并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景迈山·古茶树
人文·信仰的空间
「这里双脚踩在泥土,万物都在欢腾中成长。信仰是草川自然里滋生的灵魂,与山川对话,人们在这亘古的时间里找到了支撑生命的介质,用生命影响生命,凝练智慧的结晶。」
景迈山·传统节日
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卷四顺宁府载:“境内过蒲满……不知节序,奉佛教,惟信巫鬼。”
说明至明中叶,顺宁府等地布朗族先民仍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
屋檐上的檐兽
布朗族和傣族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信仰“万物有灵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地有地神、水有水神、家有家神。茶叶更是被他们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看待,而茶魂便是生命的化身。每当新开发一片茶林,在这片土地上种的第一棵茶树都要选择最好的日子,举行祭拜仪式后才能够正式种植,这棵树就成了这片茶林的茶魂树。
景迈山·茶魂树
“‘万物有灵’不仅是宗教信仰,也逐步作为一种生态伦理,使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山水林草充满了敬畏。”
景迈山·云海
这里还有景迈山特有的茶祖祭祀。布朗族把发现茶叶的部落首领帕哎冷、傣族把带领先民来到景迈山的部落首领-召糯腊尊为茶祖祭祀。
景迈山·茶魂台
茶魂台中间粗大的茶魂柱代表茶祖与上天的交流,四角则设有四组祭祀柱,代表四面八方前来祭祀茶祖。每组五柱,则代表了布朗、傣族、哈尼、拉祜、佤族等景迈山区域内五个世居民族。
人文·信仰的空间
「这里节日最本真的含义,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子在这些事物中流露得明明白白,这是时间最真实的形象。」
景迈山·烤茶
布朗族茶祖节,又叫山龛节,一般在每年四月举行,历时4天,其间,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村民们要前往芒景山茶魂台祭拜茶祖帕哎冷。
茶魂台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茶魂,可以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
景迈山·茶祖庙
关门节,也称“入夏节”,意为进入传授佛法的时期,是傣族、布朗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时间在每年七月中旬,一直持续到十月,这个阶段,正是农事繁忙季节。
劳作归来的布朗老人
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新年),也是布朗族、佤族的共同节日。它来自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浴佛节(佛诞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相濡以沫·共生共养
「这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景迈山林中的动植物与茶相生相伴,守护和庇佑着茶林生生不息,这种“万物有灵”的生态智慧是全人类向往的,与万物共生共荣的美好家园。」
景迈山·古茶树寄生植物·石斛
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且极富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包括制茶、食茶、饮茶、品茶、用茶等文化。
景迈山·古茶树
也正是在朴素的生态伦理引导下,景迈山世居民族才能运用独特的林下种植技术等生态智慧创造出灿烂的景迈山茶文化和茶林景观。
由衷地感谢那些敬畏、保护自然的民族,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景迈山,重新看到延续千年的古茶林。
注:文章经授权,转载自茶马古窖